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郭徘头村网

    信息发布者:郭徘头村
    2019-03-31 07:53:09   原创


    点击上面郭氏郭姓





      俗话说,生不更名,死不改姓。在中国,姓氏往往指代一脉血亲,神圣不可侵改。


      但在大佳何镇岙潘村却有个延续700多年的习俗——生为潘氏,死为郭氏。习俗背后,是一种无法割舍的血脉情结。岙潘村子孙后代查宗谱、访故人,一心探秘“生潘死郭”的姓氏转换。因为姓氏背负的是文化与传统,用岙潘人自己的话来说:郭是我们的根,不能忘了这个根。


      大佳何镇岙潘村村民潘胜利七八岁大的光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葬礼,就是这一场葬礼模糊了他本以为“板上钉钉”的姓氏。




      潘胜利记得,那时,宗族里一位80多岁的潘阿公去世,可灵位上却赫然写着:郭公某某。


      “孩子,我们现在都姓潘,可等死后,我们就不再姓潘了,而是要改姓郭。”父亲这样告诉当年似懂非懂的潘胜利。年幼的他还并不了解中国姓氏的意义,只知道全村人都有两个姓,使用的权界便是生与死。“生潘死郭”,转眼在岙潘村延续了700多年,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也鲜有几人能道得清前因后果。不过幸好,“宗谱”还记得这一切。




    一对流传千年的御赐紫铜锣




      岙潘村虽不大,历史却很久远,岙潘人在这里至少生活了1000年以上。村里那对流传1000多年的御赐紫铜锣,就是这个村子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


      传说,1000多年前,大佳何一带有两个村庄,一个是岙潘村,依山而建,另一个是冯家村,靠海而生。两个村落通婚联姻,繁衍生息。


      当时,冯家村有个姓冯的姑娘,成天在海边放鸭营生,寒冬酷暑也不间断。常年的风吹日晒给姑娘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但皮肤黝黑,还长了很多疮,导致脸上疮疤脑袋秃头,奇丑无比。


      那一年,皇上派官员到民间选妃,经过冯家村碰到了正在海边放鸭的冯姑娘。选妃官员从未见过如此丑陋的女子,遂上前伺机取笑一番。


      可没想到,冯姑娘虽然面容丑陋却聪明异常,也很有胆识,选妃官非但没能占到啥便宜,反倒自取其辱。当时还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段子:选妃官问,手持鸭竿为何不露出手来,身穿长袍就能遮住丑陋?冯姑娘答曰:真龙不露爪。


      冯姑娘的才华折服了选妃官,她出人意料地被选入宫,成为那批被选入宫女子中最丑的一个。




      说来也很奇怪,冯姑娘进宫不久就好像脱胎换骨一样得以重生:疮疤消失了,头发长出来了,黝黑的皮肤也变得白滑柔嫩了,再加上她聪慧的脑袋,冯姑娘深得皇上宠幸,成了娘娘。


      皇上龙颜大悦,下旨要冯娘娘家人进宫觐见。


      消息传到冯家村,冯娘娘家人吓傻了。他们以为冯姑娘的丑陋惹恼了皇上,于是连夜逃离了冯家村,从此隐姓埋名。


      多日未见娘家人进宫,聪明的冯娘娘猜出了其中缘由,告诉皇上说,娘家已经无人在世了。皇上说,娘家无人也没关系,那就让舅舅家的人进宫吧。结果可想而知,冯娘娘舅舅家人听说此事,也连夜逃离了岙潘村。


      皇上甚感纳闷,一句话脱口而出,“娘家没人,难道舅舅家也没人了?”


      此言随即从宫里传出,冯家村和岙潘村的村民担心惹祸上身,纷纷逃往他乡,隐姓埋名,只有岙潘村一潘姓人家不肯背井离乡,选择留下来。自此,这一带便成了人烟稀少之地。


      后来两个村庄百姓逃离的消息传到宫里,皇上深感内疚,一句让人产生歧义的话引来两村村民大逃亡,遂传下圣旨赏赐两村紫铜锣一对,以安慰两村村民。所赐紫铜锣直径约45厘米,高10厘米,中间突出约12厘米一个圆帽,至今仍被岙潘村村民珍藏。




    一段永世难忘的爱情故事




      穿过荆棘密布的山路,走了半个多小时,到达村里先人的墓群。正中间一座墓最大,碑上刻着郭公希渊和潘氏,显然是一对夫妇合墓。“这就是岙潘村最早的太公和太婆,‘生潘死郭’的习俗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至今已有700多年。”潘胜利介绍说。


      “生潘死郭”,在岙潘村的宗谱里也有记载,尽管不甚完整,但还是能看到岙潘村人数百年来繁衍生息的丝丝脉络。




    郭氏宗谱


      宗谱已经修订到了第三版,最早的版本已很陈旧,黄色的绸缎封面开始褪色,有的地方已经破开。岙潘村人对宗谱珍爱有加,在他们眼里,那是子孙后代了解自己身世的唯一证据。“不知道这个历史,怎么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呢?”


      “户部尚书元林公长子良甲公由天台青石桥迁邑之银杏树以为发祥之祖。”关于宁海郭氏的由来,宗谱有记载显示,他是南宋时期的良甲公,唐朝名将郭子仪的第十七代后裔,其父元林公官至户部尚书。良甲公的故乡是天台,有一天,他突然想游山玩水了,于是带着随从来到了宁海深甽镇长洋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更适宜居住,于是回去和父亲、弟弟告别,带着妻儿定居在这里。




      良甲公的儿子希渊公和他父亲一样,也喜欢游山玩水、寻幽访韵。在长洋听闻冯娘娘的传说后,特意从长洋游历至岙潘一带。在这个倚山靠海,风水极佳的地方,他结识了潘家小姐。出于对留守在岙潘村的潘氏家人的敬意和对潘家小姐的爱慕,他决定在岙潘扎根,上门提亲,并接受了入赘的要求,还留下了这个传承数百年的“生潘死郭”的习俗。“二世希渊公赘邑令潘讳珣公女。后因潘公乏嗣,遂易岳壻之分而为父子之称。生则氏潘,不忍没岳翁之祀,死则氏郭,不敢忘己身所出”。宗谱中的短短数十个字,交待了“生潘死郭”的由来。


      希渊公生于公元1177年,死于公元1243年,其夫人潘氏生于1192年,死于1265年,两人合葬于今天的后山头月角湾。之后漫长的700多年,祖辈定下的规矩就这样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那时候的希渊内心扎挣过吗?毕竟在古时,入赘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况且是户部尚书之门第。希渊坚持死后重新改回郭姓,显然也很看重自己的姓氏,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妥协了呢……




    岙潘村村民在翻看宗谱


      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可贵啦。宗谱记载,潘家没有男丁,只有女儿,所以希望希渊入赘,由翁婿之称改成了父子之称。当时希渊很有气度,认为自己兄弟四个,郭家有人传宗接代,自己的后代姓潘也无妨,但又不想后人忘了自己的本姓,于是想出了个折中之策:“活着的时候姓潘,死去之后就姓郭。”他们冲破重重阻力才走到一起,面对岳父的苛刻要求,这个出身名门的年轻人一定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无数次的纠结、踌躇、辗转反侧后,终于作出了这样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门第,选择爱情。




    一份信守承诺的坚守




      现在,岙潘村有110多户人家,360多人,除了嫁进村的媳妇,其余人都姓潘,男丁在死后墓碑上刻着的姓是郭。


      许多人忙碌一世,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岙潘村的村民却说,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是最彻底,也是最干净的,因为身后连生前的姓氏也找不到了。




      为了坚守祖先的这一份承诺,岙潘人不会忘记自己的郭氏宗祖,也想在世间尽些心意。但是,两个姓氏给岙潘村人在世间惹的麻烦也不少。






      潘胜利从不敢忘记自己是郭氏的后代,哪里有“郭氏联谊会”也总不忘记带着族人代表去参加。可是,他们常常在签到台就被拦住了。


      “郭氏大会一般都需要身份证登记,可我们一拿出来,便被劝了出来。”他说,族人的身份证上分明都写着潘姓,对方质疑说,这怎么能参加郭姓的聚会呢?怎么能证明你们是郭氏的子孙呢?


      “2007年在台州临海的一次联谊会上,主办方好不容易接受了我们‘生为潘氏,死为郭氏’的故事,可是仍坚持,要参会就得写郭某某。”潘胜利说道。


      “生为潘氏,死为郭氏”,这句祖训让潘胜利一下子为难了:既然还在世,写自己是郭某某是不是有违先人约定?不这么写,又怎进得了会场?


      踌躇了半天,潘胜利决定每个人都只写个名上去,就像他们村给去世的长辈立墓碑的折中方法一样,不写姓,这样不违先祖,又不让主办方为难。“世间是可以寻得双全法的,就像当年的希渊一样。”村民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入赘联姻,把岙潘和长洋这两个相隔数十公里的村庄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长洋”这个名字,岙潘村人在心里牵挂了数百年了,据说,在漫长的时间里,两个村庄的村民一直相互走动,上门省亲,如一家人。


      直到1985年,岙潘村全村村民才有机会集体到长洋认祖归宗。




    83岁的潘福林回忆说,那是他平生见到的最大规模的集体仪式。至少2000多人簇拥在长洋村的郭氏宗祠,近一个小时的祭奠礼仪过后,不管之前认识或是不认识,年纪大的都相互拥抱,喜极而泣,世间的纷纷扰扰,时间的流淌总也剪不断血脉之亲。


      如今,每年清明,岙潘村都会派出代表前往长洋扫墓祭祖。




      今天,我们在岙潘村的祠堂中间,就可以看到挂着四幅画像,其中一幅就是平安史之乱的汾阳郡王郭子仪。祠堂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上述“奕世同宗”四个大字。而这块匾就是岙潘宗亲1985年认祖归宗时长洋宗亲所赠送,岙潘人珍之重之。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